□付永奇
當沙潁河畔的柳枝染上新綠,周口人挎著竹籃走向祖塋,在太昊陵前的蓍草清香中,完成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。清明,這個承載著中原文明基因的節(jié)日,恰似一本攤開的生命典籍,讓我們在慎終追遠的儀式里,讀懂生命應有的重量。
感恩,是刻在青銅紋飾里的文明密碼。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飾,以莊嚴之美詮釋著對先祖的敬畏;淮陽廟會上白發(fā)老者教孫輩捏制的“陵狗”,讓祭祀傳統在孩童指間煥發(fā)新生;周口袁氏故宅的祭田賬冊早已泛黃,但“祭如在”的莊重仍在人們血脈中流淌。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儀式復刻,而是對“我從何處來”的哲學叩問。當我們虔誠地擦拭家祠牌位時,拭去的不僅是木紋間的塵埃,更是被現代生活遮蔽的文化記憶。
珍惜,于沙潁河脈絡中靜靜流淌。老子故里鹿邑的農民畫家,用金色秸稈復刻《清明上河圖》的市井煙火;西華逍遙鎮(zhèn)的胡辣湯傳人,在騰騰熱氣中恪守十三味香料的古老配方。這些看似尋常的細節(jié),實則是周口人民對生命饋贈的深情禮贊。沙潁河生態(tài)廊道旁的烈士陵園,讓思念化作三月油菜花海;項城市小學校園里的VR技術,讓留守兒童“走進”曾祖父治淮的現場。這種對生命的珍視,既是對自然規(guī)律的敬畏,更是對當下生活的深情擁抱。
責任,在文明接力中愈發(fā)清晰。 沈丘槐店鎮(zhèn)的老茶館里,說書人將《二十四孝》改編成治水故事;老子故里的數字展覽,讓《道德經》智慧在光影中流轉。周口人用創(chuàng)新延續(xù)著文明的火種,讓“敬天法祖”的精神在當代煥發(fā)新機。奔跑在關帝廟廣場上,放風箏孩童的笑聲,與治淮紀念碑的鏗鏘銘文遙相呼應。這聲音與文字的對話,讓我們懂得:接過文明接力棒的周口兒女,既要守護太昊陵前的千年蓍草,也要讓沙潁河的水清岸綠澤被后世。
暮色漫過沙潁河時,春柳與古剎相映成趣。當我們在清明細數生命的刻度時,終會明白:那些長眠于黃土地的先輩,早已化作春泥滋養(yǎng)新苗;而我們站在時光的渡口,既是文明的擺渡者,更是新征程的開拓者。以感恩之心承前,以責任之志啟后,方不負這天地澄明的清明時節(jié),方能在周口大地的血脈里,續(xù)寫生命最厚重的篇章。①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