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讀芷蘭散文《情動花洲》有感
◇翟國勝
芷蘭的紀實散文《情動花洲》刊發(fā)于《奔流》2024年第1期,寫的是作者壬寅年游覽鄧州花洲書院的所見所聞、所思所感。文章通過追憶北宋范仲淹創(chuàng)辦花洲書院及寫千古名篇《岳陽樓記》的往事,表達了對先賢的景仰之情及“渴望成為他這樣的人”的堅定信念。
此文洋洋灑灑一萬多字,波瀾起伏、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敘述中飽含激情,議論中多有哲理,既有真摯情感,又有文學魅力。讀著不僅絲毫不覺其長,反而有一種想一口氣讀完的沖動,讀后回味再三,仍覺齒頰留香。作為一篇紀實散文的上乘之作,此文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。
一是記敘以游覽花洲書院的時間、空間順序為主,脈絡清晰,不時有補敘、插敘。如對范仲淹在淮陽兩年任職情況的介紹、對南陽歷史文化的介紹等,就是通過插敘完成的。插敘部分一般篇幅都不長,或概括敘述,或在引用資料的基礎上簡要說明,但這些插敘部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,使人們對范仲淹、南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,又不至于沖淡“情動花洲”的主題。
二是議論、抒情與敘述、描寫并重。作者在敘述游覽花洲書院所見所聞的同時,有大量議論、抒情的文字。這些文字或直抒胸臆,如開頭部分寫想去看花洲書院的急切心情:“想看花洲書院,想尋范文正公,這個念頭時時刻刻縈繞于腦海,已近一年。秋到冬,春到夏,晨與昏,晝與夜,仿佛吹來的都是你的風。愈想愈念,竟成折磨?!被蛟⑶橛诰?,如在花洲書院正堂寫范仲淹塑像時的一段文字:“范公身著官服,頭戴官帽,左手握拳,右手握卷,雙目炯炯有神。范文正公,在古老的陳州大地上我找不到你,只好來鄧州尋你。這兒真好,我多想留下來,安心讀書,聽先生講學??粗豆?,我輕聲告訴他。范公雖不語,但他的臉色是那么柔和,讓我覺得他在聽我說話?!被蚯榫敖蝗?、渾然一體,如:“看大宋的版圖,凡范公去過的地方,都亮著燈,我數了數,竟有50余處。那一刻,我的心猛地一顫。有人說他位高權重,又有誰看到他為官半生顛沛流離?”像這種“一切景語皆情語”的句子比比皆是。
三是作者在寫所見所聞、所思所感的同時,又有大量的引用,內容有對聯(lián)、權威志書、地方史志、文史資料、古今名人詩文、偉人語錄等。這些引用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,增加了文章的寬度、厚度和說服力,又極具知識性,開闊了讀者的視野。
四是由此及彼,主次分明,想象豐富。作者主要是寫范仲淹,但由范仲淹又聯(lián)想到了他的兩個朋友,一個是滕宗諒,一個是梅堯臣,作者對這二人的行事概括敘述,褒貶分明。作者對歷史往事的敘述,有的通過史料加以論證,更多的是在忠于史實的基礎上展開想象,將一幅幅動態(tài)的畫面展現在讀者面前,如:“暮春時節(jié),大宋王朝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。那一天,高中的進士們一走出崇政殿,那個叫滕宗諒的洛陽人就迫不及待地走到朱說(范仲淹)面前,深施一禮:‘朱兄!’歡喜之情溢于言表?!谡?!’仲淹微笑著還禮?!鄙鷦拥穆?lián)想描繪,使讀者如臨其境、如見其人、如聞其聲,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。
五是長短句結合,語言富有個性化。作者沒有端起架子做文章,而像是和親近的朋友聊天一樣,將心掏給讀者,把心里話講給讀者,讓人感到非常親切,如:“我不善言辭,怡嘉太年輕,我倆索性乖乖地聽他們說話,不時偷偷溜出去放放風?!薄昂枚嗟胤蕉紱]看,我是來看范文正公的,就這么走了?我想哭?!薄皩﹂Z主席來說,一年會到花洲書院很多次。于我,卻不一樣。若是我一人,定會隨導游看遍整個書院,仔細聽其講解。抑或在鄧州逗留數日,每日流連于花洲書院,走近范文正公,聆聽他的教誨,尋求思想上的共鳴。因是結伴同游,我不能由著性子來,卻也因此留下遺憾?!弊x著這樣清新靈動的文字,一個尋覓先賢足跡的作家、一個任性脫俗獨有個性的女子形象,也或遠或近地呈現在花洲書院的亭廊光影里。
“汝果欲學詩,工夫在詩外?!比绾螌懞眉o實散文?芷蘭的《情動花洲》無疑給文學寫作者以有益的啟示。
一是要注重知識積累。作者在《情動花洲》中引用了大量關于范仲淹、花洲書院的詩文、資料,可謂是如數家珍、信手拈來。文章還提到了全國各地的許多范仲淹紀念館、范公苑、范公祠、范公像,如蘇州天平山的范公塑像、阜寧范公堤上的范公塑像、桐廬嚴子陵釣臺范公像、泰州文會堂前的范公寫意雕像、慶陽范公祠內的范公塑像、岳陽樓雙公祠內的塑像、伊川縣范公墓前的塑像等,還有范仲淹神道碑、蘇州天平山高義園、如皋范公苑、建德思范坊、鄒平范公祠、延安清涼山范公祠等,由此可見作者對范仲淹的一切之留心,所下功夫之深。
二是要注重實地考察。對寫作對象,作者平時已做足了功課,但親臨花洲書院后,還是一而再地認真觀察、拍照、記錄,為寫作積累了足夠的感性材料,而后再進行去粗取精、去偽存真、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。
三是要有嚴謹的寫作態(tài)度?!叭梢鷼q末,回首一年的辛苦與不易,我試著與往事和解、與自己和解,唯有鄧州之行未寫點什么而難以放下?!薄爸良好轮醒?,每晚熬至夜半,以文記之,一連數夜,乃成。”從作者的自述中,我們可以感受到為寫作此文作者時時“難以放下”的責任感和嘔心瀝血的嚴謹寫作態(tài)度,這無疑是寫作成功的關鍵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