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宋力
讀顧玉杰同志的書稿,有一種回望歲月的感覺,時空的維度在拉長、延展。許多人和事,像塵封的老酒一樣,愈顯醇厚和綿韌。也許,這就是新聞和文學的魅力。
我和顧玉杰都是老子故里人,高中同學,大學校友,相識相知近四十載。20世紀90年代初,《周口日報》創(chuàng)刊。作為同齡人,我注意到報社聚集了一批高校畢業(yè)的年輕人。他們咬文嚼字、妙手著文,執(zhí)著地從事新聞工作,讓人好生敬佩。顧玉杰就是其中的一員。他30余載不棄新聞理想,風風雨雨擋不住他前行的步伐。他從普通的編輯、記者做起,一步步走上報社總編輯、社長崗位。眼前這一摞厚厚的書稿,其中一字字、一句句、一頁頁、一本本,何嘗不是對他成長的詮釋和見證。
現(xiàn)代意義上的新聞傳播誕生之前,文學有記史的功能,古今中外皆然。從先秦諸子百家,到漢魏風骨、唐宋以來詩詞文賦大家, 在文學之光的照耀下,鴻文大作豐富而璀璨。白居易有詩云: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。17世紀以后,西方出現(xiàn)了報紙,新聞傳播發(fā)軔;經(jīng)過三四百年的發(fā)展,在信息科技的加持下,人類的新聞傳播活動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昨天的新聞,就是今天的歷史,業(yè)已成為共識。顧玉杰和他身邊的新聞人,始終牢記初心、踐行使命,傳播思想、記錄時代,新聞著述成果豐碩。
顧玉杰同志整理的書稿分為兩部分,一部分是新聞作品,包括人物、事件等,以通訊、特寫、側(cè)記等體裁為主。這些作品,部分再現(xiàn)了周口過去30多年的歷史,記述的那些人、事、物,情節(jié)生動感人,內(nèi)容翔實完整。人物篇,為周口知名植保專家灣冠海、 于思勤立傳,為醫(yī)界精英曹建林、姚樹俊書寫傳奇,為模范黨員、離休干部崔慶余回顧崢嶸歲月,傾情謳歌優(yōu)秀共產(chǎn)黨員、太康縣環(huán)保局局長張紅衛(wèi)……感人至深,催人淚下。 事件篇,有影響深遠的“春蕾計劃”幫扶行動紀實,有愛心早餐香飄銀城的溫馨故事, 有周口華耀城的崛起和榮光……報道還體現(xiàn)出作者對群眾的濃情關(guān)愛:耐心傾聽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心聲、溫情寬慰意外喪子的小夫妻、輿論援助討債無門的農(nóng)村老漢……字里行間,處處彰顯一名新聞工作者的為民情懷。部分新聞作品還讓大家強烈感受到農(nóng)村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、平安建設、安全生產(chǎn)、脫貧攻堅等工作的時代脈動。
另一部分是散文、隨筆等文學作品。顧玉杰同志為新聞科班出身,他熱愛文學,擅長散文寫作。顧玉杰創(chuàng)作的散文、隨筆,不管是游記題材、風物題材,還是親情題材,多以紀實為主,語言淺白不失優(yōu)美,抒情自然毫不做作,把散文“形散而神不散”的創(chuàng)作技巧駕馭得爐火純青。他感情細膩、觀察入微,世事洞明、心靈純凈。在他的筆下, 《三月歡歌》《秋憶》《告雪》,描繪大自然之美,像畫軸一樣徐徐展開;《表弟》《百歲》《家書》,穿透歲月,把人世間多少真情娓娓道來。這些美文,讀來膾炙人口、引人深思,是精神享受,也是靈魂洗禮!
這些新聞和文學作品皆曾刊登在《周口日報》和《周口晚報》上,顧玉杰同志還細心地標注了發(fā)表的時間。我認為,他出版的作品集,不單單是對自己過去耕耘收獲的盤點,也是對周口文化和地方史志的有益補充, 對新聞業(yè)界、學界和文學愛好者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總的來看,這部書洋洋灑灑30多萬字,是時光印記,是社會印記,也是作者情感的印記。這種印記,更是一種令人回味的珍貴留存。
(作者系周口市政協(xié)副主席)